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2021,麻花传媒剧国产mv网站,狠狠v欧美ⅴ日韩v亚洲v大胸,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

讓每一個孩子成為“大寫的我”,離不開這幾個靈魂追問




學習是育人本身,而不是在教機械的知識,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明白自己是誰,能做什么。


這個學期以來,連續(xù)幾個月,我都在一個省會城市的一所優(yōu)秀中學,幫助班主任們做德育工作。這是一所非常好的中學,學生的考試成績很好,老師們的工作態(tài)度也很好。

但是校長并不滿足。她認為,孩子的學習很被動,幸福感不夠,老師的工作很機械,創(chuàng)造力不夠。所以,請我?guī)兔Α霸\療”一下。


? 學會生存,還是“學會生活”?


每次見面會上,一些班主任老師講著講著就一把鼻涕一把淚。為什么?因為每個班總是避免不了有一些問題學生,而這些學生,其中大多數(shù)就是所謂的未來社會“戾氣”制造者。

其實本來并不是這樣的。有這樣一個學生,老師講他是如何教導這個學生,循循善誘,想要他努力學習,結果他每次考試總考在第十名左右,就是不努力學習。這個老師非常悲憤地說:“這么聰明,為什么不學習?”我替這個學生回答的是:“我為什么要學習?我聰明就必須學習嗎?”

我說,也許這個學生是學校里唯一一個沒有被環(huán)境左右的學生,但是他并沒有找到自己,而且他的這種迷失還可能無限地延續(xù)下去。

我自己就是這樣,我從18歲開始教書,到現(xiàn)在教了30多年。但我一直到27歲前,都沒在認真教書。為什么?因為覺得沒有意義。那個學生為什么不認真讀書?因為他也感覺沒有意義。

《學會生存》這本書大家不陌生,終身學習的概念就是這本書最早提出來的。我提到這本書是想追問:為什么這本書被翻譯成《學會生存》,而不是《學會生活》呢 ?我覺得這是集體無意識,這是我們時代的精神在這本書上留下的烙印。

學會生存和學會生活是兩種姿態(tài),是兩種文化,也是兩種教育哲學。學會生存的背后是一種有問題的、過去的時代精神,我個人認為,這種時代精神的過度滯留,正是一些社會不良現(xiàn)象產(chǎn)生的原因。

微信圖片_20210203172928.png


? 當前教育最大矛盾:為成功,還是為幸福?


也許從鴉片戰(zhàn)爭以來,救亡與啟蒙的矛盾一直存在。我們?yōu)槭裁磿W習?我們建學校、做老師、搞教育,為了誰?為了創(chuàng)建一個富強的社會,還是為了個體獲得幸福?這一對矛盾是當前教育最重要的矛盾。

國家的危機是依然存在的,正是因為意識到危機的存在,所以我們的教育就越來越病態(tài),把啟蒙忘記了,把個人幸福忘記了,把這些最重要的教育目的無限地拖延下去。人慢慢地成了工具,人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,而是應對危機時的大數(shù)據(jù)之一。

當我們喪失這一切的時候,六年小學生活的目的是什么?答曰:考上重點中學。六年中學生活的目的是什么?答曰:考上重點大學。那么考不上大學,或者不想考大學,事涉青春的六年中學生活意義何在?老師六年是為什么而教?

捫心自問,當整個教育目的被異化,必然導致學生負面情緒暴增。當教育目的產(chǎn)生偏移,異化是必然的。它像空氣一樣的無所不在,彌漫在每一個教育的角落。


? 如何做到“良性教學循環(huán)”?


為了更好地理解異化,我先引進一個健康的教學模式,這是我們團隊在研究的過程中提出的一個概念,叫“良性教學循環(huán)”。

我們不呈現(xiàn)某個結論,而是呈現(xiàn)整個過程。一個具體的兒童如何成為一個“大寫的我”,如何在他內(nèi)心根植下做好人的愿望呢?必然是通過他在學校里的精神生活,通過語、數(shù)、英等學科的學習活動。

?微信圖片_20210203172938.png

在這個過程中,他要克服困難,獲得成就。困難越大,克服之后,意志力越強、責任感越重。

人的意志力從哪里來的?它是培養(yǎng)出來的,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養(yǎng)成的。怎么讓學生有意志力?克服困難的過程增強了意志力和責任感,而獲得成就增強了他的信心。他獲得了自尊,他渴望繼續(xù)學習,甚至會熱愛學習本身。熱愛從哪里來?從經(jīng)驗中來。通過學習所獲得的成就,不僅是一個道德良好的“我”,還是一個知識結構、經(jīng)驗結構發(fā)展良好的“我”。

這樣的一個“我”,面對下一步學習任務的時候,就會產(chǎn)生一種“我要學習”的愿望,這就是意義的回饋。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很多細則,每一次學習都決定著一生,每一次學習都增加或減少他一生的成就感,學習的核心目標不是知識本身,而是這個孩子的自我認知。

?微信圖片_20210203172941.png

學習是育人本身,而不是在教機械的知識,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明白自己是誰,能做什么。學習的過程,成功與失敗,對人一生意義深遠。學習的難度和成就感成正比,所以我特別喜歡挑戰(zhàn)學生。我做老師的秘訣就是讓孩子感覺到不可能,所以很多學生會跟在我后面,去做一些不可能的事情。

輕松的學習,沒有多大意義,現(xiàn)在很多學校就學校任務而言是太沉重了,但就腦力挑戰(zhàn)而言是太輕松了,或者師生都默認需要從學習以外去尋找快樂。請記住,成就感內(nèi)在于學習本身,不要在學習外面尋找。

意志、責任、動機都是學習過程的副產(chǎn)品,不能要求一個學生在學習之前擁有這一切再去學習,你只能在過程中增強或削弱這一切。

這里最重要的一條是學生如果遇到了挫敗,原因不是他真的失敗,而是老師的評價讓他感受到了挫敗。挫敗源于評價而非事實。一個孩子失敗了,我們只要說一句:“哇,這么厲害,當初我失敗了五次,你差點就要成功了”,這樣失敗就成了表揚。

同樣地,如果一個學生考了95分,老師卻說:“全班平均分97分,你就是最差的幾個之一!”聽到這樣的評價,學生馬上就會墮落到失敗的深淵之中。所以,老師的評價是學生覺得是否成功、是否有意義的唯一標準。?

但我們的教育是為了淘汰,是為了選擇,是為了把符合社會要求的人選出來,而不是無條件地為每一個孩子的幸福而奮斗。當我們違反教育規(guī)律的時候,我們就進入了另外一個惡性循環(huán)。

學生被困難打敗,不是因為他做某件事情失敗,而是因為我們采取了以淘汰為標準和目的的評價,學生被困難打敗是理所當然的,至少有90%的學生會被困難打敗。

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品嘗到了挫敗感、失落感之后,他的沮喪和畏懼也會加劇。他厭學,他逃避。過多的失敗還將導致他對社會的不信任,對他人的不信任。

?微信圖片_20210203172945.png

這就是異化的根源,因為個體的人不再成為教育的目的,而是可利用的工具。人在這樣的教育中會感到壓抑、羞辱,他可能會采取破敗的行為對抗既定的一切——為什么不呢?

什么時候我們能擁有為幸福而教育(學習),為尊嚴而教育(學習),為意義而教育(學習)的教育生活呢?這是一種教育的美好狀態(tài),它還很不現(xiàn)實,但我對時間和生命有信心,愿意付出最后的“熱”和“愛”。


作者 | 干國祥(全人之美課程總設計)

來源 | 本文選自2021年《新校長》第1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