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2021,麻花传媒剧国产mv网站,狠狠v欧美ⅴ日韩v亚洲v大胸,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

沒有教室、家庭作業(yè)和指定教材,學習是如何發(fā)生的?


以下文章來源于新校長傳媒


“任何計劃、任何方法本身都不能保證成功養(yǎng)育孩子......這意為著我們可以改變方法,但重要的是不要偏離教育意義?!边@是維也納共學村評價背后的態(tài)度和思考。

維也納共學村(Co-learning Vienna)并非一所純粹意義的學校,它還是一個比學校范圍更大的村莊,被外界稱為“青色組織”。

作為它的導師和發(fā)言人,我先向大家介紹維也納共學村的一些實踐,并把它們與兩個問題聯系起來:教育中的青色組織是什么樣的?以及如何在我們的評估策略中實施這些青色原則。

5.jpg


共學村:兒童和成年人

一起工作、相互學習



“青色”是一個特定顏色的術語,介于綠色和藍色之間。在《重塑組織:進化型組織的創(chuàng)建之道》,作者弗雷德里克·萊盧(Frederic Laloux)分析了我們過去是如何建立我們的學校、公司、政府等組織的,并發(fā)現了組織不同的進化階段。他認為,隨著人類社會的發(fā)展,各類組織正在沿著紅色、琥珀色、橙色、綠色和青色的模式在進化。

他把最高的進化階段定義為青色,它意味著一種新的組織方式,有三個明顯的特征——自我管理、身心完整和進化性的目標。6.jpg

維也納共學村這個“青色項目”是如何出現的呢?

正如我們的一位聯合創(chuàng)始人 Roland Dunzendorfer 所說的那樣:“為什么工作和學校是分離的呢?我過去習慣于每天送孩子們去學校,然后自己再去另外一個地方工作。然而我認為,孩子的成長應該像是在一個村莊里那樣,我們應該一起出門勞作,從對方身上互相學習?!?/strong>

從2015年開始,我們的意圖是創(chuàng)造一個環(huán)境,讓所有年齡和所有職業(yè)的人都可以在一個地方一起工作和學習,重點不是內容,而是學習和工作的氛圍。

我們創(chuàng)建了一個社區(qū)空間,有一個區(qū)域,公司和成年人都在那里工作,還有一個區(qū)域是共同學習區(qū)域。這些區(qū)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,而是共存于同一個空間,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。不同的領域不是由用戶群體來劃分的,而是由它們的功能來劃分的。

如果一個學生想要一個真正安靜的地方,他可以去共同學習區(qū),也可以去共同工作區(qū),因為那里有一個非常專注和寧靜的工作氛圍。他可以只拿著他的書,坐在成年人中間,在小公司里工作和學習。一位平面設計師可能會認為在寒冷的天氣里工作區(qū)缺乏鼓舞人心的氛圍,他可以換個位置,坐在學生中間的共同學習區(qū),繼續(xù)他的工作。

在這個多樣化的環(huán)境中,很多變化都可以發(fā)生,每個人都可以開發(fā)他們的潛力。在共同學習區(qū),沒有教室,沒有年齡的區(qū)分,沒有家庭作業(yè),沒有指定的教材,學生自主選擇他們學習的內容。

7.jpg

當你把不同年齡段和不同職業(yè)的人放在一個空間后,該如何促進互動,如何組織學習?

下一步就是創(chuàng)造一個有吸引力的學習和工作氛圍。在維也納共學村中,成年人不僅僅是老師,他們通常還有自己喜歡的兼職工作,他們被鼓勵去做自己喜歡的職業(yè)。

當成年人在共同學習,老師和其他人不僅對教學有共同的熱情,而且對學習也有共同的熱情,大家都喜歡學習,那么再下一步,如果想讓孩子們學習數學,我們作為成年人會聚集在房間里,在學生們中間愉快地討論數學問題,并且真正地樂在其中,我們用這個方法創(chuàng)造一個令人信服的真實的學習環(huán)境,吸引喜歡數學的學生也參與進來。

共學村不只是一個屬于孩子的地方,這里有50余名孩子,而成年人有數百名,比孩子多得多。成年人是孩子的照顧者、學習導師和專家。非洲的一句諺語,“養(yǎng)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”,我們正在重建一個健康的村莊結構。


如何在教育中實現“青色原則”


維也納共學村三個獨特的特點與青色組織的范式是一致的,那么,具體如何實現呢?

首先,我們要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負責。既然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要花這么多的時間學習,那么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學習就變得特別重要。也是我們經常談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。

而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?yōu)橐詫W生為中心,需要組織相應的教育環(huán)境,一個組織要進化到青色范式非常有挑戰(zhàn)性,大多數學校仍然處于琥珀色范式、建立在自上而下層級結構的階段,學生無法決定學習過程和學校組織,他們會覺得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。所以,在開始用新的方法學習之前,我們需要一個明確的流程來幫助我們擺脫過去的學習范式。

其次,是身心完整,就是讓學生“成為你自己”。萊盧說,“當我們成為自己的時候,我們內心充滿歡樂和感激。”在維也納共學村,我們致力于創(chuàng)造這樣一個安全的空間,人們可以在這里發(fā)揮他們的潛力。畢竟,只有在每個參與者都能代入情感、真正對該主題感興趣時,這個學習過程才有效。

第三,進化的目標,即在看待其他成員的時候,不要遵循預先的計劃和課程,而是從學生成長的需要,去感受和回應。一開始,有待學習的內容并無明確限定。隨著每一步的深入,小組內部的進度取得一致,每位參與者都遵循著自己的興趣,確定新的目標。

8.jpg


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評價策略

是什么樣的?


“任何計劃、任何方法本身都不能保證成功養(yǎng)育孩子……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改變方法,但重要的是不要偏離教育意義。”這是我們評價背后的態(tài)度和思考。在維也納共學村,我們用積極肯定的表述來評價學生,相信人都是好的,在合適的環(huán)境中會樂于學習和貢獻。每當我們作為老師陷入到消極的狀態(tài)中,比如覺得孩子都很懶,他們就是不想學習,我們就會提醒自己換種態(tài)度,要多看積極的一面。

作為老師,我們的眼睛已經習慣于發(fā)現學生的失敗和能力缺失,失去了對已經存在的東西的關注,就像下面這只果籃,很多人只看到里面缺少梨子。我們不這樣做,我們認為缺少的梨子不是重點,整個果籃才是重點。

9.jpg

維也納共學村使用的主要方法叫 “跟隨好奇心”。

它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門,用最自然的方式去學習?!白冯S好奇心” 還給了我們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分析工具,去評估一個人目前的學習或者積極參與一個活動的意愿。

我們的評價體系,有4個關鍵詞,分別是:巢穴、引領、支持、放手。

首先,理解巢穴的意義非常重要。在傳統(tǒng)的教育環(huán)境中,學生不能想怎樣就怎樣,必須時時處處遵守各種規(guī)則和要求。有些孩子實在堅持不了,便會在課堂上睡覺,不上課,假裝生病或者干脆放棄,哪怕成績和聲譽不好也在所不惜。

維也納共學村認為,孩子不需要像機器一樣隨時可以處在工作狀態(tài),他需要一個像巢穴一樣的安全空間,在這里,即便什么也不想做或者在教室里發(fā)呆,也沒關系,也不會被打擾,更不會被批評。在這種放松的狀態(tài)中,學生可以找到他的學習欲望和興趣,主動回到學習狀態(tài),并對自己的學習過程負責。

一旦孩子做好準備離開巢穴,就進入了下一個階段——引領。在這個階段,老師會為學生提供清晰的指引和持續(xù)的跟蹤。

第三個階段是支持。在這個階段,學生都在進行自己的項目,只需要一些指導或者直接的幫助。

最后一個階段,學生會獨立行動,他們是可靠和負責任的,他們需要幫助時,會主動尋求幫助。

但不難發(fā)現,放手讓一個孩子在到達第四階段之前就開始自我學習,很容易讓人感到挫敗。

因此,我們還基于“跟隨好奇心”設計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工具,去評估一個人目前的學習或者積極參與一個活動的意愿。這個評估量表的一端是 “依賴性強、不活躍” ,另一端是 “積極主動” 。

學習導師就可以利用量表來分析一個孩子在特定環(huán)境、特定的一天,或是關于一個特定的主題進行學習時,所處狀態(tài),并分析出學生需要的態(tài)度或環(huán)境。這個量表對于在工作環(huán)境中分析一個成年人的需求和行為也一樣適用。

此外,在共學村的學習中,我們有兩個很重要的工具,eduScrum和Schaubildarbeit。它們是超級棒的工具,學生可以用它來安排自己的學習流程,以快樂的方式進行團隊合作,并且進行自我評估。它們給孩子們帶來很多及時的反饋,反映出他們學習的效果。


學習是如何發(fā)生的


讓我們通過Schaubildarbeit的應用來看看學生的學習過程吧。

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興趣,選擇話題,進行小組式學習。一個學習小組的成員,歲數可以從9歲到99歲。每天早晨,每個小組都會有個幾分鐘的小會,明確一下各自的任務。每2周,他們會跟蹤回顧,看看是否實現了目標,如果沒有,再確定一下妨礙目標實現的最大障礙是什么。在這個過程中,學生是在自我激勵,而不是老師去激勵。老師可以什么都不做,不必去打分。如果學生無法找到原因,走出困境,老師可以幫助學生想辦法,讓學生在接下來的2個星期可能做得更好。

“氣候變化”是其中一個小組的學習主題。最開始的時候,這個小組不使用任何電腦、圖書,也沒有任何老師,他們就相互發(fā)問:“什么是氣候變化?這方面你知道多少?”此時,可能是一個10歲的孩子教6歲的孩子,也可能是一個6歲的孩子教10歲的孩子。

在分享了大家所有這方面的知識后,他們會選定大家感興趣的方向,再去搜索網絡和閱讀相關書籍。比如,一個孩子發(fā)現自己喜歡的牛油果產自墨西哥,雖然味道鮮美,但在運到奧地利的過程中會帶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,而且墨西哥有很多黑社會組織,會操縱水果的生產。因此,是不是繼續(xù)消費牛油果,就成了一個復雜的問題。有的孩子也發(fā)現,牛肉的生產也是以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為代價的,那么,該不該殺掉牛,這是個兩難的決策。

之后,他們會帶著問題去咨詢學校里的老師、家長和社區(qū)里的專家,對感興趣的問題產生新的認識。這個時候,成人們的角色并非老師,而是孩子在學習上的“同事”。

最后,當這個小組對他們的發(fā)現感到滿意時,會把自己這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的發(fā)現做一個展示,展示對象是整個學校,以及一個包括化學家、藝術家、政府官員等在內的專家組。專家組會給孩子們反饋,評估他們發(fā)現的東西是否正確。很酷的是,整個學校都在聽,哪怕是五歲的孩子,也會聽關于氣候變化的演講,關于二氧化碳分子的很有趣的故事。當這個孩子到了想要理解的年齡時,他已經聽過很多人講過這個話題,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。

10.jpg

在維也納共學村,有很多很多這樣的故事。總結起來,其流程步驟大致為:

○ 以小組為單位,去學習一個所有組員都感興趣的話題。

○ 首先,他們將分享這個主題對于他們每個人而言的意義、為什么他們想了解它,以及他們對這個話題已知的內容,從而與彼此保持同步。

○ 然后學習小組一起討論可以從哪些角度來探討這個話題。

○ 小組內部定期分享新發(fā)現,保持進度一致,直到全體組員對所學內容滿意為止。

各方面內容皆置于情境之中、并被合理地組織編排,以便每個人都能著眼全局。

○ 然后是對所學內容進行圖形呈現。

組內成員應當共同決定該以何種途徑來分享他們的發(fā)現,以及如何呈現內容(圖畫、漫畫、抽象概念、公式等)。

○ 最后一步便是成果展示。

它可以是對海報內容的簡單描述,也可以是結合角色、服裝和視覺效果的完整戲劇表演。參與者將邀請年紀更小的兒童、其他學習小組、該項目其他方面的工作人員、有時候還會包括一些家長/合作伙伴來觀看。這樣,任何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在本場展示的基礎上繼續(xù)延展,進行深入探討。

○ 最后,小組對全過程進行反思,提出一些建議來讓下一次做得更好。

這樣的過程讓一場學習過程可以持續(xù)幾小時乃至幾個月,其核心原則適用于圍繞幾乎各種話題展開的小組研究。